西周灭商后,开始实行封建制度,分封宗室子弟、异姓功臣以及圣贤的后代为诸侯王,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。经过春秋时期近三百年的兼并战争,最终,战国初期,仅剩下十多个诸侯国。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七国成为其中的强国,后人称之为“战国七雄”。
秦国自商鞅实行变法以来,迅速实现了国富民强。在七国之间的激烈角逐中,逐渐占据了上风。虽然关东六国曾多次联合抗秦,但由于秦国的强盛和六国内乱,秦国实施了“连横”和“远交近攻”的战略,逐个击破了敌国。“长平之战”发生在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,赵国惨败,赵国降军更是被坑杀四十万之众。此役之后,赵国不再是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强国,关东六国的局势急转直下。
自公元前230年起,秦王嬴政领导的秦国在短短十年间,接连消灭了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六国。唐代诗人李白在《古风·秦王扫六合》中赞美道:“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挥剑决浮云,诸侯尽西来。”
一、秦灭韩国
展开剩余82%在六国中,韩国最为虚弱,而且与秦国地理相近,因此成为秦国统一战争的首个目标。公元前233年,韩王安在秦国威逼之下被迫向秦王称臣。公元前231年,韩国为了保全自己,将南阳地区献给秦国,秦国任命内史腾为南阳的“假守”。翌年,秦军攻韩,内史腾俘获韩王安,最终彻底灭掉韩国,并在原韩地设立颖川郡。
二、秦灭赵国
长平之战后,赵国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。秦军接着围攻赵国首都邯郸,赵国的局势岌岌可危。然而,由于赵国军民的拼死守卫以及魏国和楚国等国的援助,秦军最终暂时撤退。赵国与燕国、魏国、齐国之间的眼光短浅,导致其未能与其他国家联合抗秦。赵国名将李牧在几场战斗中屡次获胜,成为抵抗秦国的中坚力量。
然而,公元前229年,秦国派遣王翦和杨端和指挥军队进攻赵国。尽管李牧和司马尚的抵抗一度成功,但赵王迁的宠臣郭开收受秦国贿赂,诬告李牧和司马尚谋反,赵王听信谗言,最终将李牧杀害。翌年,秦军大败赵国军队,攻占邯郸,俘获赵王迁。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,但公元前222年,秦国灭代,赵国彻底灭亡。
三、秦灭魏国
公元前225年,秦国将领王贲率军攻魏。秦军引黄河水灌入魏国的首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,经过三个月的围困,大梁城最终被摧毁。魏王假意投降,魏国随之灭亡。
四、秦灭楚国
秦国进攻楚国前,秦王嬴政在选定统帅时,征求王翦和李信的意见。李信主张用二十万兵力,但王翦认为需要六十万。嬴政认为王翦年老,轻视了他的意见,最终派遣李信和蒙恬出征楚国。初期秦军有胜利,但楚军在名将项燕的带领下发动反击,三天三夜不停歇,成功打败李信的军队。
嬴政亲自向王翦谢罪,并同意他率六十万大军出征。秦军最终成功攻入楚国,并在蕲(今安徽宿县东南)大败楚军,项燕自杀。秦军攻占楚都寿春,俘获楚王负刍。公元前222年,王翦平定楚江南地区,秦国成功灭楚。
五、秦灭燕国
随着秦军步伐临近,曾被秦国软禁的燕国太子丹深感危机四伏。于是,他派遣刺客荆轲企图刺杀嬴政,虽未成功,却留下了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悲壮诗句,成为后人不断创作的源泉。公元前227年,秦派遣王翦进攻燕国。燕国与代国联军在易水以西进行抵抗,然而最终大败。次年,秦军攻占燕都蓟城。燕王喜被迫迁都至辽东郡。秦将李信紧追不舍,燕王喜最后杀死太子丹,向秦国求和。公元前222年,秦军攻破辽东,俘获燕王喜和代王嘉,燕国灭亡。
六、秦灭齐国
齐国虽为东方强国,但在秦国逐一灭掉其他国家后,齐国相对孤立。齐国的相国后胜因受贿秦国,建议齐王与秦国合作,不再进行防守和对抗。最终,公元前221年,秦军攻至齐国首都临淄,齐国未能做出有效反应,齐王建不战而降,齐国灭亡。
文史君总结
秦国之所以能够从“战国七雄”中脱颖而出,实现全国的统一,内外因素密切相关。国内方面,险峻的关中地理和丰富的资源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;秦人崇尚武力,军功制度鼓舞了军队的战斗力;商鞅的变法加强了国家的财政和军队力量。外部方面,长期战乱使得各国人民疲于生存,渴望和平,而各国统治者往往目光短浅,不懂联合抗秦,导致六国逐个灭亡。历史的教训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警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
